据全国农技推广信息发布,今年受“杜苏芮”台风影响,玉米南方锈病发病时间提前10-15天。截至8月18日,已在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等6省50余市200多个县区发生2000万亩以上,发病面积是2021年同期的3倍左右,发生北界已到河北保定、沧州、廊坊等地;且该区域内176个乡镇玉米叶片疑似样品中有91个已检测到病原菌,占比超过50%。
当下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普遍处在产量形成的抽雄-灌浆期,此时发病,造成的产量损失大;另一方面,病害刚刚显症,部分地区处于潜育期,此时防治,能有效杀灭病原菌,减少夏孢子堆的产生,从而减轻病原菌的进一步传播危害,阻断或减轻病害的暴发流行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旦错过时机田间病害大范围显症,夏孢子在田间大量扩散和多次再侵染,条件适宜情况下,病害在5~7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,因夏孢子对药剂和不良环境的耐受性更强,显症后防控效果不佳。
玉米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气候传染病,在气温为20℃~30℃,阴雨天较多,相对湿度为95%以上的气候环境下,容易发生和流行。其主要是侵染玉米叶片,严重时也可侵染玉米果穗、苞叶乃至雄花:在发病中度的田块,可减产10%~20%,严重时可减产50%以上,部分地块甚至绝收。
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、南方锈病、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。我国发生的主要为普通锈病及南方锈病。就危害程度而言,一般南方锈病造成的产量损失高于普通锈病。
南方锈病症状:病叶上产生夏孢子堆,常见于叶片正面,叶背面极少,稠密着生,金黄色到橙色,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。初期为疱疹状隆起,表皮破裂后,散出金黄色到橙色粉状即夏孢子。严重时,叶片上布满了孢子堆,造成大量叶片干枯,植株早衰,甚至全株干枯。
近期黄淮部分地区还是以降雨天气为主,这无疑会为锈病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,因此望玉米种植户朋友们注意锈病的防治。
降水要是覆盖了夏玉米区,那锈病孢子就算是在这“安家落户”了。8月份夏玉米地区气温较高,锈病孢子还处在休眠期,玉米并不会马上显病。待时间进入9月,随着气温下降,再加上降水带来的高湿环境,南方锈病就会打破休眠,露出它的本来面目,玉米植株此时也会变得锈迹斑斑了。9月份的降水和降温来得越早,锈病的危害也就越大。
发病原因
侵染途径: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、蔓延。在北方菌原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生酢酱草,成为该病初侵染原。田间叶片发病后,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,进行再侵染,蔓延扩展。
1、菌源充足:锈病大发生的关键是存在充足的菌源。如腾茬不及时、连作以及发病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还田等,导致病残体滞留于田间,病原菌不断累积并以冬孢子越冬,成为翌年初侵染的重要来源,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。
2、品种抗性差:不同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,生产上通常早熟品种易发病,甜质型玉米抗病性较差,另外叶色黄、叶片少的品种发病一般较重,而马齿形品种比较抗病。
3、气候条件适宜:高温多湿、连阴雨、多雾或阳光不足季节,常发病重。特征:普通型锈病在12℃~28℃均发芽良好,适宜温度12℃~16℃;南方型锈病仅在24℃~28℃时萌发较好。
4、栽培管理不当:若地势低洼,种植密度大,通风透光差,常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。土壤严重板结,未及时中耕松土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的田块也有助于该病的流行。与此同时病害的发生与田间施肥情况有很大的关系,通常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较重。
大力开展统防统治
病原菌夏孢子随风雨和气流在田间传播,散户小范围防治很难有效阻断病害的流行,建议各地尽快开展应急性的统防统治工作,确保玉米南方锈病得到全面控制。对显症地块,视发病严重度,气候条件,隔7~10天再喷一次药剂。重点部位是棒三叶。
化学防治药剂推荐使用
目前无登记的化学药剂,可选择含戊唑醇、苯醚甲环唑、丙环唑、氟环唑、嘧菌酯、吡唑醚菌酯、氟嘧菌酯等成分的药剂,按照药剂包装推荐使用剂量叶面喷雾1到2次。注意:不要选用含有烯唑醇的药剂,不要与甲维盐、有机硅(高温易出现药害)等药剂/助剂混合使用,不要在雨前施药,不要随意加大药剂使用量,避免出现药害。
选择合适药械
玉米中后期植株高大,可选用植保无人机等航空植保器械喷洒作业,亩喷液量不低于1.5升,并在药液中添加植物油类和聚合物类的沉降剂、抗蒸发剂等适宜飞防的助剂。较干燥的田块大面积作业可选用地面自走式喷杆喷雾机,亩喷液量一般控制在10~15升。
综合整理自:河北省农业农村厅、全国农技推广、网络等平台。